還有什麼比土葬、火化更綠色環保合理的喪葬方式嗎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類對生態資源的獲得越來越艱難,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為保護環境,生態文明發展,我們可以說在簡簡單單的一個生死問題上下了不少功夫。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我們人類針對死亡後的處理都是非常注重的,落葉歸根,魂歸故裏,每一個亡魂都應該得到一個最合適的歸處。

1

但因為考慮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難題,我們一直在探尋殯葬的合理化難題,一直尋找著以什麼方式方式的殯葬能夠既保護環境,又不影響大家對生命的敬畏。

從最早土葬開始,到後期的火化,包含目前提出來都還沒落實措施的冰葬等,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的水葬、天葬、懸崖葬、洞葬等,在一系列的實踐探索下來,感覺不是最適合的喪葬方式。

其主要表現在對環境汙染和土地的占用難題,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喪葬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能還比現在普遍的火化或土葬好很多。

2

例如水葬,水是生命之源,人身體能夠在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同樣可以變成動植物的養分,再講土葬,道理和水葬一樣,可謂生生死死循環往複,如一鯨落,萬物生。

自然,可能有的人會說水葬汙染水源,土葬或是火化占用地區,也要消耗資源,這也是國家及科學家們想改變的問題,因此近些年給出了冰葬,便是在液氮中應用超聲波原理將屍體破碎。

感覺和火化差不多,可謂還是挫骨揚灰,但不管目前實行的主流火化方法,還是將來采取的冰葬,繞開火化、冰葬也要應用生態資源不說,最終剩下的骨灰還要找個地方擺起供家人留念。

3

這些方法不論是以櫥櫃方式還是安葬,總之還要占用地區,因此個人覺得與其考慮把一具屍體如何縮小到最小的體積,不如考慮一下死後屍體的喪葬方式。

大家一直以來想克服的關鍵問題便是降低對的環境汙染、資源消耗,還要確保任人留念,但目前的喪葬方式都不可能徹底滿足這些考慮。

那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方式來思考呢?例如正常生老病死大家依照自然發展的規律,采用土葬與自然分解此項作用相結合,使生命結束後自然地融入自然,讓生命獲得不斷,既滿足了安葬的需求,也最大程度的解決了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問題,還能夠使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獲得無限的持續。

4

這個就是重點在屍體安葬位置的挑選規劃上,而非怎樣去“摧殘”屍體。

例如,我們首先規劃一片荒地或是樹木稀少的區域,人死以骨灰龕後依照統一的規劃和要求將屍體安葬在這片地區中,再由承擔安葬的家屬選好對應的樹質植物,再種植在安葬死者的土壤上,讓這個樹木自然生長,身體根據微生物分解解決,為樹木提供養分,徹底分解後融入自然,樹木獲得自然生長,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獲得持續,這棵樹木就能做為家屬的留念,我們可稱作“樹葬”。

這當中無法使用水泥硬化、砌石堆墳等,這樣不但減少了對環境汙染,還沒導致資源浪費,反而在荒地或植被稀少的區域還完成了植綠護綠,達到綠化環境,修複生態的目的,樹木的壽命只要維護的好,成百上千年一般都是沒問題的,更不影響家屬的留念。

5

自然,這一過程也要有明確的要求對祭祀活動進行限制,可以選擇把祭拜時使用的焟燭、香燭、爆竹等換為對樹木的上肥、保養,或是每進行一次祭祀活動就在旁邊再栽種一棵小樹、花草樹木等,秉著心存敬畏去保護這棵“樹”,那樣持續不斷的對生態恢複開展輸入,既滿足了留念逝者的情緒,也可惠及後代,真正達到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效果。


網站熱門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埋葬死者?

埋葬為遺體提供了一個永久的安息之地,為永恒的靈魂提供了一座莊嚴而有意義的紀念碑. 在許多家庭中,孩子或孫子最終可能會在參觀家庭成員的墓地時找到安慰. 有了埋葬,這是可能的,靈魂有了一個永久的安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