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數被訪者挑選低碳出行,碳普惠激勵作用日趨顯著

《報告》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數據碳中和專項資金、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和碳中和國際研究院聯合發布。

據《報告》編制方介紹,全國50.6%的受訪者在日常出行中會選擇包含地鐵和公交在內的綠色出行方式。67%的受訪者表明願意回應城市低碳出行建立行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碳”行動,轉換高碳出行方式,挑選更為綠色低碳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47.6%的受訪者表明願意出於綠色環保的考慮,挑選低碳出行。絕大部分被訪者表明碳普惠平台並對選用公共交通出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具備激勵作用。

調查發覺,將個人減碳量賦予一定的交易特性對被訪者誘惑力更強。67.7%的受訪者覺得導航地圖應用中新增個人減碳量可用於買賣,或換取等價禮金、消費券等這一功能,更能夠吸引其挑選低碳出行,其中有68%的擁護者為39歲及以下的年輕人,表明年輕人對碳普惠更為有興趣。

57%的受訪者覺得創建個人碳賬戶展現個人減碳量也能刺激其低碳出行意向,48.9%的受訪者表明願意將個人減碳量捐贈給公益活動,碳普惠的激勵措施和低碳出行獲得朋友和社會認同能讓鼓勵用戶挑選低碳出行。

“也代表著,數字技術和數字化工具的應用已成為推動低碳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報告》編制方相關負責人介紹,低碳出行是碳普惠的重要情景,借助數字技術打造的碳普惠平台,對助推低碳生活完成智能化、智能化、便捷化,引導公眾監督碳減排、踐行綠色生活方法,完成城市“雙碳目標”的完成極其重要。

碳普惠合作網絡總集結企業生態環境部宣傳古洞發展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表明,碳普惠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創新機制,通過建立商業鼓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買賣等公眾低碳行為正向引導體制,連接消費端減排和生產端減排,開啟了個人參加減排行動的一扇新窗口,是引導公眾監督環保生活的重要途徑,也將成為碳金融創新的關鍵行業。

“低碳出行碳普惠方法學尚需更為通用化和普適化。”董事合夥人王先生毅日前在一次沙龍上表示,目前,部分城市已有低碳公共出行方法學,但不同城市的具體規范、定義范疇、基線狀況各有不同,存有城市之間的差異,需要通過可持續試點和實踐,建立一個更具實用性,符合各地情況的普適性方法和規范。

50.6%的受訪者在日常出行中會選擇包含地鐵和公交在內的綠色出行方式。

王先生毅覺得,碳普惠的發展首先要有一個政策框架和綱要,同時必須有重要企業登記即大型企業的參與,企業是給予碳普惠商業激勵和支持的媒介,同時也是技術和算法的提供和統計媒介。顧客基本、客戶基本也是碳普惠發展的前提。此外還要交易場所,減碳量只有買賣流通才能產生社會和經濟價值。

第一財經記者15日從中環聯合認證中心了解到,由34家產學研用企業互相配合的團體標准《碳管理體系要求》將公布。中環聯合認證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建立系統、全面、有效的碳體系管理並獲得第三方認證,可有效規范組織碳排放數據的收集、分析、核算、報告和公布以及可信性,提高組織的碳數據管理的准確性和完整性,推動政府、領域、金融企業、供應商,及其社會團體等相關方的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