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始於了解,終於驚奇

[美]羅伯特·麥卡特[芬]尤哈尼·帕拉斯瑪約翰·杜威曾說:“藝術永遠是人們與外部環境體感互動的產物,建築剛好證明了這類體感互動的交互性,他們不僅影響到將來,還記錄和傳遞著以往。”《認識建築》一書,以空間、光源、地景和場地等12個和建築密切相關的主題為框架,優選72座極具代表性的建築傑作,包含全球各種建築風格。兩位作者以感受為核心,以文字、照片和平面圖三者融合的方式推動讀者進行一場好像親自參與的“田野調查”。只有當建築被感受時它才對我們產生影響做為一本建築入門讀本,這書以如下前提為出發點:建築只有通過大家對它的親身感受才能被評估和被理解。對建築的理解並不需要專門的知識或技能,而是始於日常的棲息感受。我們的感受是最重要也是最恰當的點評建築的方式。

只有當建築被感受時,當它被棲息者的五官多方位同時體會時,當它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和典禮提供發生的場景時,它才有了意義,才會對大家產生影響。芬蘭建築師阿爾瓦·阿爾托(1898—1976年)曾說:“一座建築物在揭幕那天的模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建成30年之後的樣子。”此外,假如一座建築物只是獨立地吸引大家某種單一的感覺(現今一般是視覺),那么它也無法以深刻和動人的方式為我們所感受,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奇景”:在我們第一次參觀或者第一眼看到它照片時,它奇特性就已經消耗殆盡了。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影像核心一切的時代,一座建築“看起來怎樣”,通常是大家點評它唯一關鍵的依據。我們以為,只要看看書報雜志或網絡媒體裏的相片,即使“掌握”了自古以來的各式建築以及創造的場所,而不需要真正棲息在其空間當中。建築,作為一種感受,不一定要和它“看起來如何”相關,而是要看它與它所在的場所的地景、氣候和光源是如何結合的;看它的空間是如何組織的,怎樣妥當地容下發生在其中的各種活動;看它是如何建造的,構造是怎樣的,使用了哪些材料。建築為我們在這世上的行為帶來了場地,因而,它對於我們的存在感和身份認同感的建立起到了根本性的功效。如同美國思想家約翰·杜威上述,建築讓人類覺得“家一般的心安,因為他處在一個他親自參加修建的世界中”。通過這種方式,建築扞衛著人們體驗的原真性。全部要素交織在一起構成日常生活的場景棲息於建築當中和體驗建築都是非靜態的事件。正是基於這一了解,我們在本書中對建築給予了新的釋意。誠如杜威所說:“我們習慣覺得實體對象都是有邊界的……然後我們下意識地把所有感受目標都有界限這一觀念帶到了……對於感受本身的構想中。大家假定感受具備和與之相關的物件同樣的明確界線。可是,任何感受,即使是最普通的,都有一個模糊的總情景。”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會牽扯一種身體性的體驗,這種體驗是由我們雙手的所及所想、指尖的輕按、皮膚的熱冷體會、步伐的聲音、站立的姿勢和眼睛的位置決定的。人們的眼鏡從來不會像建築攝影那般,僅僅固定和聚焦在一個點上。

在我們的日常體驗中,比聚焦的目光更加強大的是眼角的餘光——大家憑著它在空間中穿梭,認知持續挪動的地平線。空間與感官體驗(身體性的體驗)的密切關系要以造就建築作品的特定材料為中介而建立起來的。大家記住的通常是這樣一些建築物:他們把我們寬容在一個可以同時刺激全部感官的空間中,因而賦予我們的體會要比一張靜態圖象豐富得多。難以忘懷的建築作品不可只有一次性的觀賞性,而是能夠看不膩,甚至日涉成趣,因為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一年中的不同季節裏,發生在建築中的各式各樣的活動和各有不同的觀看者會為我們的每一次來訪帶來從未有過的感受。

“情景”與“自身”一種徹底的融合誠如本文開場對杜威之言的援引,我們所造的建築,通過我們對它的感受而塑造了大家並改變著將來,同時它也是並對修建時代最直觀有效的記錄。這書也秉持一樣的信念。一方面,建築的定義來自我們能夠感知的空間;另一方面,我們所感知的空間又不斷的被大家想象中的建築徹底改變。這類建築與認知之間的牽制,在我們把建築做為感受來理解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建築只存在於切身經曆的體驗當中,對建築的思考也必須建立在體驗者與探討目標發生真正聯絡的基礎之上。一件能夠讓我們感動到流淚的建築作品,它意義並不在於其物質結構自身,也不在於建築學高級文憑其幾何構圖的複雜性,而是產生於觀眾的身心與該建築在物質和精神方面之上的撞擊。這種體驗性的撞擊,恰是從外界開展抽離式觀察的對立:它是我們所處的“情景”與我們的“自身”之間的一種徹底的融合。一件深刻的建築作品並不是作為一個分離的對象停留在我們的身體以外,我們應能通過它來深入生活並感受自己,它引導、標示並限制著我們對於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有的了解方法。建築體驗來源於人類的動作、行為與活動,相反它也引發了人類的動作、行為與活動。舉例來講,窗子談不上是一個主要的建築意境,可是窗戶怎樣框限一處景色,怎樣引進光源及其如何表達室內外空間的互相影響等等,這一切把窗戶變成一種真正的建築體驗。一樣,當一扇門僅僅被當作一個實體對象時,它在設計上的多元性只能帶來一些視覺的美感,而穿門而入的行為,亦即穿越兩個世界——外界與內部、公共與私密、已知與未知、黑暗與光明——之間的界限的行為,則是一種身體性的、感情性的體驗,正是這種體驗展現出建築的意義。進與出的行為是對建築中最深層的形而上意義的體驗。

在到達與考慮這兩個簡單卻深刻的行為中,大家意識到,只有在與感受產生私密且難破的聯系後,建築的意義才能露出水面。為了被理解,建築務必被感受——它不可能根據任何純理性的分析而被領悟。杜威把“感受”和“了解”分離,他宣稱,當一件建築作品擺脫體驗的現實時,它便失去了真正的含義和意義。另一方面,做為體驗的建築應是一個私密的、令人深層投入的事情,與其說它把大家引到了解,還不如說它把大家引到一種“驚訝”的感覺。“藝術裏的啟發是體驗的加快擴大。人們說哲學始於驚訝,總算了解。藝術是從已被理解的事物考慮,最終完畢於驚訝。”


網站熱門問題

建築是數學還是科學?

建築學學位教授學生將數學,藝術,工程和科學結合起來,創造永續的設計. 建築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喜歡數學,工程,藝術和科學的人可以將他們的熱情集中起來,創造出美麗的建築.

建築有未來嗎?

建築師的未來

建築師在未來無疑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對設計,城市規劃,建築建築和房地產開發的需求將永遠超過可完成相同任務的人數.